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从先秦时期“五方之民”共天下到隋唐“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从“洛阳家家学胡乐”到“万里羌人尽汉歌”……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共同铸就了辽阔的疆域、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伟大的精神。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增进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自觉认同,夯实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思想基础,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必须在“同”字上做文章,努力推动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同心同德,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五千年的悠久历史,让中华大地的各民族早就成为相互依存的命运共同体。随着全球化不断深入,我国正处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维护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我们必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中所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不断实现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各民族根本利益。
同心同梦,勠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这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也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导各民族人民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价值引领,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才能为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提供重要思想保证。
同心同力,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习近平总书记说,“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搞好民族和国家之间、民族之间的关系,通过塑造相似或相同的情感、规范和目标,在成员之间产生具有凝聚力和团结力的作用,使共同体成员和民族群体之间产生相互认同、平等发展、团结互助的和谐民族关系,减少民族成员彼此的摩擦和矛盾,以此形成强大的黏合力,由内而外自发、自觉地形成强大的凝聚力。
同心同向,开创民族工作新局面。民族工作关乎大局。做好民族工作,是关系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大事,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大事。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民族问题深刻影响着和平与发展进程,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考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如此才能把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做好做细做扎实。
深刻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现实意义,最终目的是要在家民族工作实践当中铸牢各民族成员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全国民族工作任务最重的省份之一,云南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核心要义和实践载体,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各领域全过程,把在民族团结进步上作示范升华到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作示范,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云南特点、时代特征的民族团结进步之路。
发表于《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
作者:李玉洁 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讲师